看見聲音
$200.00
#BooksInTheCabinet 《看見聲音》全新繪本到店❕
聲音是什麼樣子?
是高的?矮的?比大象重?還是比蚊子小?紅色還是藍色的?
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聽到大大小小的聲音,從早上響鬧的時鐘 (還有不停延遲響鬧的設定),街道沸沸揚揚的,辦公室內的打字聲,地鐵內的通告、耳機內播放的音樂等等。
所以,我們看得見聲音嗎?
在這本《看見聲音》中,作者把聲音形象化,成為了大大小小的線條和形狀,亦把運用字體設計把聲音呈現出來。城市內有很多線條,大自然當然也有不少聲音,有劈里啪啦的,也有窸窸窣窣的。書中有一幅圖是形容下雨的聲音,而除了用「嘩啦嘩啦」、「滴滴答答」等擬聲詞,作者把這些擬聲詞排列成雨的形狀,變成一幅好吵好吵的雨景☔️ 這樣的場境令我聯想起Guillaume Apollinaire的”il pleut”,一首模仿下雨情境的形體詩。
試想一下,其實線條不會動,文字也沒有聲音,但我們的想象力令書中每一樣物件都活潑起來。就好像剛剛提起的形體詩,它們不單止利用文字來表達意思,還有用文字推砌出來的形狀、物件來延續詩意。
小時候看《Pocahontas》對主角熱烈地唱「color of the wind」一知半解。但再三思量,其實主角是想帶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很固定,往往在認定某些方向,拒絕接受新的了解方式,甚至把其他可能性拒之門外。或許,我們都應該嘗試用新的方法去解構、感受世界,我們可以觀看聲音,聽聽氣味,甚至觸碰一下色彩吧。
聲音是什麼樣子?
是高的?矮的?比大象重?還是比蚊子小?紅色還是藍色的?
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聽到大大小小的聲音,從早上響鬧的時鐘 (還有不停延遲響鬧的設定),街道沸沸揚揚的,辦公室內的打字聲,地鐵內的通告、耳機內播放的音樂等等。
所以,我們看得見聲音嗎?
在這本《看見聲音》中,作者把聲音形象化,成為了大大小小的線條和形狀,亦把運用字體設計把聲音呈現出來。城市內有很多線條,大自然當然也有不少聲音,有劈里啪啦的,也有窸窸窣窣的。書中有一幅圖是形容下雨的聲音,而除了用「嘩啦嘩啦」、「滴滴答答」等擬聲詞,作者把這些擬聲詞排列成雨的形狀,變成一幅好吵好吵的雨景☔️ 這樣的場境令我聯想起Guillaume Apollinaire的”il pleut”,一首模仿下雨情境的形體詩。
試想一下,其實線條不會動,文字也沒有聲音,但我們的想象力令書中每一樣物件都活潑起來。就好像剛剛提起的形體詩,它們不單止利用文字來表達意思,還有用文字推砌出來的形狀、物件來延續詩意。
小時候看《Pocahontas》對主角熱烈地唱「color of the wind」一知半解。但再三思量,其實主角是想帶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很固定,往往在認定某些方向,拒絕接受新的了解方式,甚至把其他可能性拒之門外。或許,我們都應該嘗試用新的方法去解構、感受世界,我們可以觀看聲音,聽聽氣味,甚至觸碰一下色彩吧。